近日,山東省教育廳印發了《山東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指南(初中)(試行)》(魯教發展函〔2024〕10號,以下簡稱《指南》),現解讀如下:
一、編制背景
教育教學裝備是教書育人的必要條件,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支撐,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載體。教育部頒布的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(2022年版)》明確了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方向,強調了學生核心素養導向。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》等文件明確指出,教育信息化、教育數字化應成為推動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在驅動力,要通過信息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引領構建現代化教育體系。為提升全省教育裝備水平,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,促進全省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我廳牽頭起草了《指南》。
二、起草過程
自2022年11月,我廳組織相關領域專家,成立編制工作組,認真梳理《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(2022年版)》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《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》等相關政策文件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了《指南》編制框架,確保《指南》編制的科學性與前瞻性。編制工作組先后開展了全省范圍教育裝備現狀的調研,回收有效問卷7226份,重點走訪調研濟南市、煙臺市、青島市、濰坊市和濱州市等30余所初中學校,摸清我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配備現狀,分析存在問題,提出解決對策。2023年11月完成初稿后,通過線上線下、召開座談會等方式,廣泛征求全省各地教育部門意見,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討論證,持續修改完善。2024年10月15日—11月6日通過我廳網站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,經修改完善后印發《指南》。
三、主要內容
《指南》明確了此次編制的指導方針、適用范圍及技術依據等,并對教學及輔助用房、辦公用房和校園信息化環境的基本功能、裝備內容及裝備要求作出了系統化、分級分類的標準規范。
教學及輔助用房部分規定了普通教室、20類專用教室、9類特色教室和11類公共教學用房的基本功能、裝備內容和裝備要求。其中,普通教室為日常教學使用;專用教室包括各學科實驗室及其輔助用房,滿足不同學科的實驗及實踐教學需求;特色教室包括道德與法治研討室、數學實驗室、數字探究實驗室、綜合藝術教室、創新實驗室、學科拓展實驗室、智慧教室、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等,對標新課程標準的要求,為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創設條件;公共教學用房包含了多功能教室(報告廳)、學生活動室、心理咨詢室、體質測試室、德育展覽室等11個功能房間,滿足學校開展各類活動的需求。
辦公用房部分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用房、教師辦公(教研)室、網絡控制室等7類,保障學校日常管理和教師教學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。
校園信息化環境部分涵蓋了網絡環境、數字教育資源、教學管理平臺、校園數據中心4類設施,著重強調學校信息化建設,推動現代化教育裝備的有效運行。
四、主要特色
《指南》充分立足當前我省教育發展實際,并全面結合國家、山東省等各類相關政策,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要求下教育裝備發展特色,主要有以下特點:
一是落實教育數字化。《指南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動能,打造開放互聯新空間,賦能教育生態重構,通過升級教學設施和網絡系統,依托智能設備與網絡構建智慧教育環境,打造開放互聯的空間,推動教育模式變革和生態重構。
二是突出新課程標準。《指南》以新課程標準為導向,倡導核心素養培養,實現人機共教共育,推動課程與教學方式變革,推動教學模式改革創新,支持學科和跨學科學習,優化普通與專用教室的智慧設備,推動人機共教共育,配合混合、合作、探究等多樣化教學模式,為教師提供全方位教學支持。
三是注重育人為本。《指南》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發展,滿足素質教育要求,通過專用教室和特色實驗室的設備,為學生提供實踐和探究學習的環境。創設“創新實驗室”和“學生活動室”等空間,支持學生解決真實問題,提升科學探究和創新能力,服務學生核心素養發展,助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。
四是強調指導實踐。《指南》強調數據賦能,支持教學、管理和服務一體化。通過師生多模態畫像、學習過程動態記錄,實現個性化資源推送和智能評估,配合校園信息系統的高效協同,為學校提供實時數據分析,優化管理決策,提升數字校園的整體服務能力和教育管理現代化水平。
附:關于印發《山東省中小學教育技術裝備配備指南(初中)(試行)》的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