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煙臺市萊山區積極推進集團化辦學改革,創新推行“教育集團、教育聯盟、教育共同體”三種模式,通過教育理念融合、教師有序流動、教育資源共享、教學設施共用等方式,促進校際間優質均衡發展,推動區域學校的優勢互補和發展互促,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推廣。目前,萊山區共成立教育集團3個、教育聯盟7個、教育共同體4個,2024年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,被教育部認定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。
一、構建教育集團,破解優質教育資源“難復制”問題
一是集團命名“品牌化”,促進家校認同。教育集團實施教育資源的深度整合與共享,通過“名校+新校”命名機制,有效提升新建校的社會信任度和滿意率,讓家長感受“一樣的教育,同樣的精彩”。探索形成“新建校全部納入優質學校教育集團實行一體化管理、快速復制優質學校辦學模式和經驗、成熟后成為獨立學校帶動其他薄弱學校發展”的新建學校辦學思路,最大限度促進了校際優質均衡發展。二是集團管理“一體化”,優化資源配置。實施集團總校長領導下的統一管理架構,采取“一個校長引領、一套班子協同”的高效管理模式,確保在發展規劃、文化建設、師資調配、教學教研等關鍵環節上,實現全面統籌與深度融合。從本部校區選派骨干教師入駐新校,教學設施全面對標本部,教學模式與管理機制統一規范,確保教學質量與本部校區同頻共振,實現教育資源無差別配置,讓文化共生、資源共享、品質共創成為集團化辦學的顯著優勢。三是集團考核“差異化”,激發內在活力。將整個集團納入年度綜合考核體系,結合集團化辦學的實際需求和年度重點工作任務,科學設置個性化、差異化的考核指標,全面、客觀評估集團辦學成效,激發各校區間的良性競爭與協同合作,共同推動教育集團向更高水平發展,真正讓各成員校實現“和而不同”。
二、創建教育聯盟,破解優質教育資源“難共享”問題
一是學校參與“全域化”,凝聚發展合力。加強對地域偏遠、規模較小學校的支持引領,綜合考量25所學校(含校區)的地理位置、資源條件、發展需求、辦學水平等因素,在片區教研工作的基礎上科學劃分為7個教育聯盟。同時,建立成員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聯盟發展事宜,不斷拓寬成員校之間的合作領域,從煙臺大學附屬小學、實驗小學等優質學校中抽調業務骨干補充到“弱校”,助其高點起步、快速發展。二是教學研究“先行化”,提升教學實效。依托7個教育聯盟,分別成立7個片區教研中心,構建“區教研室—片區教研中心—學校”三級教研體系,依靠區域教研機構、教育專家、學者和名師的示范指導,通過同課異構、課例研討、教學大比武等多種形式,每學期開展片區教研活動300余場,引領廣大教師從單純以學科課堂教學為主的研究,轉變為對學科課程的整體研究;從基于經驗的教學研究,轉變為證據與經驗相結合的教學研究;從個人權威式的教學研究,轉變為“合作共同體”式研究,實現教研工作上下貫通和橫向聯合。三是教師培養“優質化”,雕琢專業素質。依托聯盟中的骨干學校,進行青年教師的委托培養,通過開展“青藍工程”“影子培訓”、師徒結對幫扶等活動,打破教師專業發展的校際壁壘,培養培訓青年教師400余名,7名教師在省、市級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獲一等獎。
三、打造教育共同體,破解學校優勢資源“難聚合”問題
一是區域發展“項目化”,實現資源共享。教育共同體以精準定位的“項目”為核心驅動力,有效打破校際界限,踐行“集中優勢,協同攻堅”的理念,促進各校在共同研究、資源共享、成果共創中共同進步,確保每一所學校都能從區域整體發展中受益。二是創新發展“規模化”,賦能教學改革。教育共同體通過多校聯動,集思廣益,有效解決單一學校力量有限的問題。以“智慧課堂”項目為例,院格莊中學、萊山第一初級中學、魯東大學萊山實驗中學濱海校區等多所學校攜手共建,有力推動課堂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,顯著提升教學質量。三是師資配置“集中化”,發揮人才優勢。依托教育共同體,匯聚區域內頂尖教育人才,形成強大師資合力,推動教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和教師個人素養的總體飛躍。近年來,依托30余個特色教師成長工作室,搭建多元化的教師學習、交流與成長平臺,助力300余名教師被評為區級及以上教壇新秀、學科帶頭人、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及培養人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