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東管理學院深入發揮專業優勢,主動對接地方,不斷完善電商助農體系,有效實現“小切入大戰略、小投入大產出、小專業大文章、小學校大作為”的目標,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山管力量。
一、聚焦平臺建設,打造“高校+政府+合作社”合作模式
學校圍繞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、增加農民收入的核心目標,立足農村產業基本情況,深入調研村情民意。依托發揮地方和專業優勢“兩條主線”,整合企業和行業資源,持續推動助農平臺建設,成立學生社團、專業銷售團隊和教師科研團隊,開展線上線下、田間地頭、夜校等多種方式的培訓活動,為農戶提供從產品選擇、包裝設計到直播帶貨、數據分析等一站式專業服務和技術指導,實現全程數字化跟蹤和監管,建立一支人員穩定的工作隊伍。結合高校、政府和合作社“三個主體”發展特點和需求情況,充分發揮高校智力和人才優勢,持續完善協同合作模式,通過與政府合作,積極爭取政策與資金支持,幫助和扶持農戶的產業發展,最終達到增收致富的目標。學校助力濰坊市臨朐縣山旺鎮通過線上實現大櫻桃銷售額過億元,建成大棚櫻桃電商直播基地,建設了集特色選品展示、電商直播、電商人才實訓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化電商直播基地,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能。
二、聚焦需求導向,構建“四全”幫扶工作體系
學校做好全過程幫扶,持續開展助推村集體增收、短視頻直播等專題培訓,教師進村入戶“手把手”開展指導,帶領學生進駐到村民家中,教會撰寫文案、上傳圖片、發布信息、接受訂單、使用電商平臺等具體操作,解決電商脫貧基層百姓“不會”的現實問題。加強全渠道幫扶,和阿里巴巴、京東商城、拼多多等平臺建立戰略合作關系,利用學生赴各大電商平臺實習的機會,根據不同農產品特點開展不同類型渠道銷售。推動全方位幫扶,與當地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,積極協調地方政府幫助解決產業配套等問題,電商產業不斷做大,并逐漸形成產業鏈。強化全覆蓋幫扶,成立鄉村振興項目組,并積極協調外在資源,建立資源庫,扶持產品目錄已實現從農村工業品、干果類產品到生鮮產品的多品種覆蓋。學校近5年派出600余名師生,先后為山東省10個地級市和43個縣(區)開展培訓服務,累計培訓超1萬人次,創造銷售額超2億元。中央電視臺、新華社、《中國青年報》等30余家媒體對相關工作進行報道。
三、聚焦業務融合,發揮社會服務最大效能
學校將電商助農與業務工作有機結合,促進自身優勢與生產實際精準對接,實現社會服務效能的最大化。堅持黨建引領,持續開展黨建共建項目,在幫扶點設立臨時黨支部,推動幫包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運營,建設“第一書記”甄選平臺,推進黨建與電商助農深度融合。與菏澤市成武縣等8個縣(區)開展戰略合作,幫助多地實現鄉村農產品銷售向線上轉型,拓展鄉村特色產業,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,協助打造“中國淘寶村”8個,“中國淘寶鎮”2個,“山東省淘寶村”21個,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。依托橫向課題,成功立項山東省一流課程2門,山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,省級鄉村振興現代產業學院1個,到賬經費500余萬元,形成教學服務科研、科研反哺教學的良好互動。派駐學生深度參與電商助農,在社會大課堂中受教育、長才干,愛農情懷深植心中。不少學生申請注冊公司進行創業,獲批教育部創新訓練計劃立項2項,山東省第六屆“互聯網+”大賽金獎1項,全國大學生電子商務“創新、創意及創業”挑戰賽國賽二等獎1項、山東省特等獎1項,電商扶貧隊獲山東省暑期“三下鄉”優秀社會實踐團隊稱號。
四、聚焦關鍵環節,健全電商助農工作機制
學校積極總結電商實踐經驗,結合幫扶工作中的關鍵環節,精準把握“六個步驟”。立足調研產業基礎,深入分析當地特色,發現和挖掘適合網絡銷售和配送的產品,拓展產品銷售渠道。堅持問題導向,找準村民貨源問題、技術問題等需求,對癥解決電商發展困境。加強精準培訓孵化,通過開設“晚間課堂”“地頭講堂”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當地農村電商人才。尋找“帶頭大哥”,樹立成功典型,增強村民信心。根據產品屬性及村民接受程度,靈活選擇零售平臺和服務商,發揮政府或“第一書記”作用,搭建多方合作共贏平臺。狠抓產品監管,避免惡性價格競爭,成立“電商協會”等組織機構加強溝通協調,嚴格把關產品質量。